邹志超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对于大学生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把握大学生心理全方位育人,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十分重要而紧迫。
现实迫切
2017年12月,由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
深刻内涵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具体地说,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
主要内容
心理育人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在心理育人这一概念中,“心理”与“育人”之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多层关系,“心理”既可以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也可以指“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总的来说,都是指通过“心理”最终实现“育人”目的。育人是目标,是目的,是根本,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只有这样来理解心理育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心理育人的实质。
重要抓手
一是完善制度,构建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等学校作为心理育人的主要实施单位,应高度重视心理育人工作,要根据国家、省各级行政机构的文件,出台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制度,把心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育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立学校、院系和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指导各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院系作为心理育人的重要组成单位,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建立院系心理辅导站,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工作,设立心理专干,做好心理知识普及工作,配合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对各班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培训与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普及性、基础性作用。在推动心理育人一体化体系的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改进活动方式,统筹学校各个层面的心理育人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活动和实践为主,心理健康教研室以教学为主,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心理咨询与辅导、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除这些之外,学校要充分给予相关配套,学校要按照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保障标准提供充足的工作经费与人员配套。
二是全员参与,建立“五级金字塔”心理危机预防防控体系。心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学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省里统一要求,构建具有较强现实可行性的“五早”“五个一”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防控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强调主体责任、对校综合治理机构防控管理责任、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防控管理责任、院系及其辅导员防控管理责任、大学生组织自我防控管理责任。在工作中要进行合理细化,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将教育防控和管理防控相结合、辅导员密切关注与同学敏锐观察相结合、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性心理健康咨询相结合、专业人员检测与非专业人员观察相结合、领导重视与部门配合相结合,努力形成学校——中心——院系——辅导员——学生“金字塔”结构的心理危机防控体系。
三是多元并举,提升心理育人质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与各项教育活动的同时,学校要充分渗透到科研、社会实践、文化、资助、服务等其他育人环节中,把心理的方法广泛地运用到这些育人环节中,各育人环节也要高度重视心理元素的开发与使用,共同形成育人成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